我國的城市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擴張,而這種擴張引發(fā)產生了一個獨特的事物——“城中村”。越來越多的“村”變成了城的一部分,就像老百姓所說的“說是農村,它在城里;說是城市,它又完全是傳統(tǒng)的農村模樣”。它的存在與日新月異的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基礎設施薄弱和社會環(huán)境復雜,成了美麗城市的“瘡疤”、“遺憾”。 “城中村”的出路到底在哪兒?如何改造使之“再城市化”?農民城市化之后如何生存?而最關鍵的是“城中村” 改造資金在哪兒?
近年來,呼和浩特市開始了大規(guī)模的“城中村” 改造,也摸索出一些經驗,值得借鑒和推廣,特別是徐家沙梁的“城中村” 改造模式。
2004年城發(fā)公司引進內蒙古巨華集團、溫州甌海房屋開發(fā)公司成立了“巨海公司”, 并與呼市土地收儲中心聯合,開始改造徐家沙梁“城中村”,使其“城市化”。該項目實施區(qū)域性改造和成片開發(fā),它的改造開發(fā)探索了一條新的“城中村”區(qū)域性綜合改造配套建設之路,為呼和浩特市改造城中村樹立了典范。
在呼市徐家沙梁“城中村” 改造項目,城發(fā)改變過去由政府無償配套建設基礎設施,而由城發(fā)投資2.7億元負責配套建設的基礎設施(道路、燃氣、供熱、通訊管網等),是作為了投資占有一定股權,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推向了市場,形成“改造——開發(fā)——收益——籌集城建資金”的城市區(qū)域開發(fā)建設模式,同時配合土地收儲中心進行土地一級整理。為此,在徐家沙梁“城中村” 改造中,政府收益近4億元。
如今,曾經的徐家沙梁“城中村”變成摩天的高樓、寬廣的馬路、繁華的市場,曾經的村民搬進高樓,融入城市,成為真正的市民。徐家沙梁從“村”到“城”的蝶變,實現了城市的進步。